體育場館多元性的發展格局
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體育建筑在技術和文化上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于體育建筑一向的看法。雖然戰后的那種追求體量與宏大、夸張與表現、厚重與穩定、高度與廣度的體育建筑仍然在大量地建造,但也有很多建筑師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了體育建筑的新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注重功能,講究效益
體育建筑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創造適宜的欣賞空間。較好的的體育建筑多從實用出發,將投資和設計的重點放在比賽場,追求良好的視質、舒適的座席、方便的交通、明亮的空間和宜人的環境氛圍。體育比賽廳的平面大多緊密結合比賽場地形狀和座席規模,采用視質較好的布局。功能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場館效益的好壞,多功能設計也成為這個時期體育建筑的一個亮點。
(二)開發技術,復歸自然
建筑技術的進步,使之與建筑藝術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
隨著新結構、新材料的出現,將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較好的的藝術表現形式。
(三)重視人文,追求個性
體育場館的體址較大,置身于城市,對環境質量和城市面貌影響顯著。因此,如何使建筑融人環境,符合當地的人文特點,在和諧統一中體現個性是這個時代體育建筑面對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體育建筑的一些新發展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體育建筑的發展在理念上接受了現代主義的精髓,并有所揚棄。總體特征表現為:強調功能主義,提倡建筑形式取決于使用功能的需要;強調建筑設計應當自內而外,由功能而空間,自空間到形體,形態自由,并不強求對稱;強調對新技術的應用,提倡建筑對新材料、結構、設備以及工業化設備特點的真實表達;強調建筑的“凈化”,反對折衷主義與裝飾主義的繁瑣形式,提倡幾何的、抽象的建筑空間形態,空間氣氛追求簡潔、明亮、輕快;注重地域文化特點表達的傾向;流動空間、有機建筑、開敞式布局等設計手法大量出現。
同時,體育建筑明顯呈現出多元性的發展格局。以前的那種四方體量的建筑不再受到歡迎,個性化的創作受到鼓勵。這種變化,更明顯的表現在體育建筑的外在形態上。建筑師運用組合、變形、拼接等構成手法,在結構工程師的配合下,設計了大量新穎的建筑。在很多建筑師眼中,體育建筑是更有可塑性的建筑類型,如同機場建筑、博覽建筑、交通建筑一樣,體育建筑創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筑形體的創新。仿生學、形態學、類型學、新陳代謝理論為它提供了理論手段。這時期的體育建筑更多地表現三維空間中的形體動勢,通過對各種曲面、曲線形態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地面一墻體一屋頂的模式,三個維度之間的界面彼此滲透,建筑表現的主題是力感的形成、凝聚、蓄勢待發的沖動,甚至可以是表現力的釋放,建筑的空間形態更加接近于自然形態,表現出豐富性與自由性,呈多元化態勢發展。